查看原文
其他

闷声致富的低调职业

也谈钱 也谈钱 2021-03-26

上个星期我给大家转过一篇访谈,采访一位财务自由近 30 年的老前辈 Billy 的心得感悟。当时给我最大的启发是,主动选择地理位置、降低生活成本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(文末有附链接)。

今天补上另外一个感悟——哪些职业更有助财富积累。

当初访谈中 Billy 被问到,遇到经济危机时是否考虑回去工作补贴收入。Billy 说,08 年次贷危机那会儿他和老婆很慎重地权衡过,做了个非常详细的计算,计算了回去工作所附带的各种隐含成本(服装、通勤等等费用)。最后得出了结论,回去工作个大半年可能还赚不回付出的成本,不但没能补贴家用,到头来还是净亏,从那以后他们就再没考虑过工作的问题。

很多时候我们考虑工作总是先想到收入的高低,却忽略了每份工作背后成本的差异。

……

记得当初上学时和朋友们吹水,聊到以后选什么职业,我的回答就是「管他什么职业,哪个工资高就选哪个」,特别理直气壮,别人就笑我…… 现在想想,可能当时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维度——工作背后的成本(不过所幸最后还是进了工作成本很低的行业)。

单纯的收入高低其实没太大意义,更重要的还是对于个人财富积累的贡献,毕竟能存下的钱才是你的。

有时候反而是那些不起眼的职位才是典型的闷声致富。上周给大家推荐的《邻家的百万富翁》里面有一个统计,百万富翁比例最高的职业,不是医生、律师这些光鲜的高收入行业,而是工程师、教师、程序员这些相对低调质朴的。

平均而言,工程师们 1 美元实际收入创造的财富比百万富翁多 22%。在同层收入/年龄群体中,他们会更倾向于财富积累。

——《财富自由》Thomas Stanley(同个作者)

画个重点,是比百万富翁群体高出 22%,而不是社会平均值。

从“收入”这个衡量指标切换到“积累财富”,世界观一下变了好多。

前几年我家四线小县城一个供职于事业单位的小伙伴就给我讲,他们单位来了个北京考过来的,之前的工作月收入 10000 多(12 年那会儿),但是工作好几年也没存下啥钱。到后来考到我们这个县城,每个月几千块收入每天可乐呵了,生活成本贼低,各种福利补贴还各种多。现在终于想明白了。

我最近还学了新词,lifestyle inflation(品味通胀),说的是消费升级带来的变相通胀,也是这个道理。收入越高的行业,「品味通胀」越厉害,身边所有人都在消费升级,克制着不受影响真挺难的。

货币通胀不可怕,躺赚投资跑赢通胀不是啥难事,难的是控制自己生活品味的通胀。

……

有时候选职业还真不能只看收入,毕竟钱和钱之间的价值是不一样的,还得考虑每份工作背后的隐性成本。

关于这个问题,我之前还踩过一个大坑,叫做「我买这个东西是为了工作,以后都能赚回来」,回头看看,好像从来就没赚回来过…… 而且事后反思才发现,就算没这个东西也完全不影响工作,妥妥净亏。

最后我又开了个脑洞,考虑到公众号那么多单身读者,你们说,去这些低调行业找另一半算不算得另一种的低估价值投资呢?

PS:上面提到文章的链接,离自由又近了一步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